關於烏龍茶
烏龍茶的由來
18世紀早期,中國福建商人將烏龍茶種籽引進台灣,嘗試測試土壤並觀察烏龍茶的生長情況。最終結果非常成功,台灣的土壤和氣候極為適合烏龍茶種籽生長。自此,茶葉生產行業蓬勃發展,而烏龍茶則成為廣受台灣民眾愛戴的茶飲,時至今日,台灣已是全球多種優質茶樹的產地。
然而在發展初期,大多數茶葉都得先送回福建加工調製,再運送至台灣。此情況至1868年才得到改善,當時一位名為約翰‧多德(John Dodd)的英國男人認為此做法效率極低,因此聘請了數位來自福建的製茶師傅前往台北,從事茶葉加工工序。多德當時希望透過將整個工序移至台灣,以精簡整個茶葉製作過程,而無需再將茶葉出口至中國。
此做法非常成功。翌年,多德共將127噸當時稱為「福爾摩沙茶」的茶葉出口至美國。此茶種於當時仍未為當地人所熟悉,但經此之後,烏龍茶備受好評,並逐漸普及。
烏龍茶亦自此成為全台灣出口最廣的茶葉品種,出口至歐洲等世界各國。
至今,台灣很多地區都有種植烏龍茶,但當中最優質的茶葉皆生長於台灣中部的高山,該處的生長條件理想──位處亞熱帶地區的高山氣侯潮濕清涼,讓烏龍茶樹能夠茁壯成長。
烏龍茶製作過程
所有茶葉均從學名為中國種山茶屬(Camellia sinensis)的茶樹採摘,各品種茶葉均以其發酵過程加工,每種茶葉發酵程度不一。茶葉的情況與一般水果相近,一旦香蕉或蘋果接觸到氧氣就會變成褐色,而同樣的事情會發生於茶葉身上。綠茶葉未經發酵,所以仍然呈綠色,反觀黑色茶葉由於已完全發酵,因此會呈黑色或深褐色。而烏龍茶則介乎兩者之間,屬半發酵狀態,發酵程度一般介乎10%至70%,視乎烏龍茶品種而定。一旦茶葉開始變色,發酵工序便會立即停止。此工序相當複雜,而數百年以來,台灣茶葉種植者及製茶人均已精通此技藝。 烏龍茶散發一抹熟果清香,芬芳馥郁。整個發酵工序令烏龍茶比一般綠茶多出幾分風味,卻又不如黑茶般濃烈苦澀。烏龍茶味淡而清新,由於只經過部份發酵,因此相較綠茶與黑茶,烏龍茶為人體帶來更多益處。世上茶葉品種繁多,但烏龍茶或許是其中一種對人體具最佳功效的茶飲。台灣烏龍茶味道與香氣別樹一格,據說只要將茶葉倒進紫砂茶壺內,再以蘊含豐富礦物質的泉水沖泡,就能沖出一杯美味非凡的烏龍茶。
烏龍茶的一個傳奇